特发性门脉高压

首页 » 常识 » 预防 » 李占全谈冠脉侧支循环在hellip
TUhjnbcbe - 2021/4/29 20:56:00

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率和致死率逐年增加,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致死性疾病之一。目前,随着人们对冠心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,对冠脉自身代偿机制认识也不断加深,侧支循环作为代偿性替补供血血管,其减轻患者临床症状、改善预后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。自17世纪以来,世界范围内针对冠脉侧支循环开展了许多项研究,对其保护功能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。一、冠脉侧支循环的争议
  许多冠心病患者死于急性冠脉综合征(ACS),其主要原因是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的冠脉急性闭塞。ACS患者的预后与心肌缺血的部位、面积、冠脉侧支循环、缺血预适应、心肌耗氧量等密切相关。急性缺血发生后,缺血心肌是否很快进入不可逆的坏死阶段,取决于闭塞冠脉血管供血区域是否存在可替代的血供来源——有效的侧支循环,侧支循环可以满足心肌细胞的基础代谢而免受急性绝对缺血的影响。但是,在真实世界中,不难遇到有的ACS患者存在良好的冠脉侧支循环,却预后不良的情况。一些研究否定了冠脉侧支循环对ACS患者的保护作用。
  在刚刚过去的年岁尾,发表在心血管界权威杂志Heart上的一篇题为“冠脉侧支循环或无益于ACS患者转归——ACUITY研究”引起广泛的
  ACUITY研究共纳入例中、高危ACS患者,并由独立血管造影中心利用Rentrop评分评价冠脉侧支循环的有无及分级,研究冠脉侧支循环对ACS患者临床转归的预测作用。观察终点由严重不良心脏事件(MACE)、死亡、心肌梗塞和计划外靶血管血运重建(TVR)组成。结果显示,例(16.0%)患者伴有可见的侧支循环,例(84.0%)患者无侧支循环。多变量校正之后,两组患者的1年临床转归无显着差异,其中MACE、死亡、心梗和计划外TVR的危险比(HR)分别为0.94、1.03、1.07和0.95。与之相似,在接受经皮冠脉介入(PCI)的亚组患者中,MACE、死亡和心梗的校正HR分别为1.1、0.81和0.86,计划外TVR风险则出现升高(HR2.74)。该研究的结论指出,冠脉侧支循环或无益于ACS患者转归,而且侧支循环的存在与ACS进行PCI治疗后的靶血管计划外靶血管重建相关联。二、侧支循环的定义和评价方法
  如何看待冠脉侧支循环的作用呢?还是让我们先了解什么是冠脉侧支循环。冠脉侧支循环是同一血管和不同血管之间解剖学上的微血管连接,直径在20μm至μm。最早发现冠状动脉之间在末梢存在微血管吻合的是17世纪的RichardLower,但这个观点一直受到争议。直到19世纪,Spalteholtz在尸体解剖中,利用血管造影的方法,证实了这种微血管吻合的存在,形成了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概念并广为接受。
  随之而来的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评价方法的发展,目前主要分为无创和有创两大类:无创检测主要包括放射性核素灌注扫描、核磁共振(MRI)、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(PET-CT)等;有创检测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、双向冠脉造影。后来,为了评价冠脉侧支循环的生理功能,发展出了功能学检查,包括冠脉内心电图、冠脉内压力测定、侧支血流指数等。
  1.无创检测
  1)放射性核素灌注扫描
  经非闭塞冠脉血管注射放射性核素,测定完全闭塞血管供应区域放射性核素充盈灌注分布情况,评价侧支循环的有无和开放程度,计算侧支循环血流指数。
  2)MRI
  冠脉完全闭塞患者,利用对比剂灌注,可以计算缺血区域对比剂在静息状态和负荷状态下的灌注比,结合心室壁厚度和活动度,可以评价侧支循环的开放程度。
  3)PET-CT
  通过检测缺血区域心肌细胞的代谢,间接反应侧支循环的存在和丰富程度。
  2.有创检测
  1)冠脉造影
  这是评价侧支循环最常用的方法。目前多采用Rentrop分级:0级为无侧支循环;1级的侧支血管充盈缓慢,隐约显像,造影剂充盈时间和排空时间明显延迟,侧支的血管直径<1mm;2级介于1级和3级之间;3级的侧支血管迅速显影,显影清楚,造影剂充盈和排空时间接近正常血管,侧支的直径>1mm。但是,这种方法的缺欠是只能显现直径>μm的血管,而大部分冠脉侧支血管的直径更小,因此,不能单凭冠脉造影来评价侧支循环。
  2)冠脉内球囊血流阻断
  这种方法简单但不精确。利用冠脉内球囊阻断后,是否发生心绞痛来确定侧支循环的充分程度。
  3)冠脉内心电图
  通过冠脉内球囊扩张所需要的导丝获得的冠脉内心电图,可以敏感地反应被阻断冠脉所供血区域心肌是否受侧支循环的保护。如果ST段改变超过0.1mV,提示当冠脉急性闭塞后,侧支循环不能起到充分的保护作用而使缺血区域心肌细胞发生缺血、坏死。三、侧支循环的形成及功能
  那么,冠脉侧支循环是如何形成的呢?从解剖学角度讲,冠脉侧支循环是冠脉血管固有的解剖学结构。然而,这些侧支循环的血流作用是有限的,这仅仅是一种被动性的侧支循环,这种血管间微血管的吻合可以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变得丰富。影响侧支循环发展、丰富的因素主要包括心肌缺血、压力阶差和切应力、局部血管生长因子的分泌等。正常情况下,不同冠脉之间也存在着压力阶差,如在心室收缩时,心肌内深层冠脉与表浅冠脉之间存在

压力差,还有,生理状态下,左右心室交界、心房心室交界处的血管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压力阶差,这些血管间也是侧支循环发展丰富的部位。病理状态下,当冠脉血管发生90%以上的狭窄后,由于狭窄后段冠脉内压力显著下降,其远端的血管吻合内压力阶差也增加,导致侧支循环内血流量增加,进一步刺激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聚集,从而导致局部血管再生增加,久而久之,侧支循环变得发达而丰富。
 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冠脉侧支循环以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,那么冠脉侧支循环的功能是什么呢?一般来说,冠脉侧支循环往往随着冠脉病变的进展而增多,可见其作为替代血管供血的意义。事实证明,在慢性完全闭塞患者中,侧支循环开放的比例明显增加,而且在临床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,心绞痛病史越长,侧支循环越丰富。相对侧支循环不良的患者,侧支循环丰富的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往往会更小,远期随访发生室壁瘤、心衰、MACE的几率就会更少,生存率也会得到改善,侧支循环的这种作用在单支、两支血管病变及心功能代偿的冠心病患者中更加明显。对于更为严重的冠心病患者,侧支循环的作用会更加复杂,目前的研究结果还没有证实侧支循环对于这些患者有益处。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虽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促进侧支循环的发生,但同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也会对心肌产生损伤,当这种损伤作用超过了侧支循环的保护作用,就表现出较严重的临床后果;另一种情况是三支病变,提供侧支循环的血管自身有较严重的病变,其不能提供有效的血流灌注,因此在这种情况下,当急性缺血发生时,侧支循环提供的保护作用有限,患者预后不良。在一部分慢性闭塞的患者中,因为侧支循环发展、丰富的过程足够长,开放的侧支循环直径足够粗大,数量足够多,这样的侧支循环可以满足缺血区域心肌细胞的基础代谢需要,使这些区域中心肌细胞得以存活。有研究发现,在完全闭塞的患者中,良好的侧支循环可以预测存活心肌数量的多少,如果以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作为标准,其阳性预测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75%和79%。所有这些,都提示我们,冠脉侧支循环作为替补血管,在一定情况下,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。
  冠脉侧支循环作为代偿性供血通道的治疗研究不断深入,在冠心病患者中,大约1/3的严重患者是不能接受介入治疗和外科搭桥手术进行血运重建,这部分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血管再生治疗。一些研究发现,经过外周或心脏局部给予一些生长因子、基因表达激动剂、干细胞,都会促进缺血区域血管再生,促进侧支循环的开放和发展、丰富,从而达到改善缺血心肌供血,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,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。四、冠脉侧支循环保护作用之我见
  从上述关于冠脉侧支循环的定义、评价方法、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作用的阐述,可以基本上得出一个结论:冠脉侧支循环作为代偿性替补供血血管,对慢性、急性心肌缺血都会起到程度不同的保护作用。
  让我们回到ACUITY研究上来,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发现,这项研究存在着一些方法学的欠缺。
  首先,这项研究致命的欠缺是关于侧支循环评价方法的单一性。这项研究仅仅依靠冠脉造影来确定侧支循环的有无,这是远远不充分的。我们知道,远端侧支循环是冠脉血管固有的解剖结构,只是在不同条件下,发展、丰富程度不同,而冠脉造影仅仅可以检测出直径>μm的侧支血管,对于冠脉侧支循环的评价,应该加上功能学检测。目前,功能学检测的“金标准”是利用压力导丝测定侧支循环的血流指数。显然,ACUITY研究中采用了单一的评价方法,导致研究对象对照分组的错误,最终使其结果不可信。
  其次,尽管该研究对入选对象进行了多变量校正,但在真实世界里,很难做到完全的校正分析。在该研究中,侧支循环组内患者心肌坏死标志物基线水平普遍较高,提示该组患者可能存在心肌缺血的时间更长、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时间延迟、PCI术前冠脉血流TIMI分级更低等情况,而这些因素是无法进行变量校正的。也许这些关键因素的存在,也导致了该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。
  同时,我们也应该看到,尽管侧支循环对冠心病患者具有保护作用,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种重要因素。然而在真实世界中的另外一些情况中,如严重的三支病变患者,侧支循环并不能提供有效的保护作用,这提示我们侧支循环不仅仅是提供代偿性的血供,可能还存在其他的一些功能机制。因此,需要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,阐明冠脉侧支循环的功能以及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。另外,应该加强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,对侧支循环开放、发展、丰富的机制进行更加深刻的阐释,研究影响侧支循环的细胞因子、基因的表达,以及血管再生条件,可能会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可靠的治疗方法,丰富冠心病的治疗手段。我相信,通过各领域研究人员的努力,将来冠心病的治疗,一定是集药物、介入、外科、生物医学多种方法组合而成的综合治疗,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,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,一定会降低冠心病的危害,降低冠心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。

扫描

1
查看完整版本: 李占全谈冠脉侧支循环在hellip